第6章 回鄉祭祖
秋水軒一應人等皆聽夫人程朝雲差遣,她們是程朝雲的陪嫁,是程家人,連裴鈞同也不能輕易打罵,在這些人心中,裴府只有兩個人是他們的主子。
一是程朝雲,二是程朝雲的兒子,裴寂之。
程朝雲的貼身侍女梅落迎著裴寂之進屋,一邊掀起珠簾一邊道:「公子這些日子不曾陪著夫人用膳,她念叨了好幾回,如此一來夫人可要高興了。」
梅落雖深受程朝雲的器重,又年長裴寂之不少歲,卻從不敢妄稱是裴寂之的長輩。
一來是主僕有別,二來她認為裴寂之的心情深不可測,半分不像年輕人。
正伏案執筆的程朝雲聽見梅落的聲音,抬起頭才發覺是兒子來了。
她年輕時活潑俏麗,騎馬投壺無一不能,也正是因為此引得裴鈞同傾慕,兩家得以結百年之好。
與裴鈞同成親後第二年她生下裴寂之,前幾年倒還好,過了幾年和樂的日子。
後來裴鈞同納妾,養外室,諸多煩心事紛亂湧來,程朝雲的身子也愈發不好,這些年鮮少出門了,連底下小輩的晨昏定省也免了。
她後半生唯一的期盼就是裴寂之,至少在她死之前看得到裴寂之成親生子,讓她好承歡膝下,含飴弄孫。
程朝雲放下手中的筆,笑著對裴寂之道:「怎麼不差人知會一聲,我好叫廚房準備一些你愛吃的菜。」
她身形清瘦,面色如同渾濁的玉石,只從眉目間依稀看得出年輕時的風姿。
裴寂之上前攙扶著母親的手臂,道:「我想著有些日子未和母親一同用膳了。」母子二人說話間移至正廳,秋水軒的侍女進進出出,一一呈上各色菜式。
程朝雲禮佛念經,從不殺生、食肉,桌上也儘是些冬瓜鮓、蓮藕羹之類的東西。
裴寂之扶著程朝雲落座,梅落在一旁隨時侍候著。
不似裴鈞同在時,母子倆在一起也少了許多規矩,沒有那些「食不言寢不語」的規矩。
程朝雲疼惜兒子,不時地為裴寂之布菜。
她身子太弱,除了這些,也為他做不了什麼。
一見了兒子程朝雲的面色都紅潤了不少,身上的病氣也散去了一些。裴寂道:「母親明日還要去玄寧寺上香嗎?」
「自然。」
程朝雲每逢初一十五便要去玄寧寺上香,她與寺里的圓清大師是舊相識了,常常與圓清探討佛法。
三年前裴寂之的祖母謝世,亦是圓清大師做的法事。
裴寂之面上不動聲色,「祖母的忌辰將至,不知今年……」
他的祖母壽至六十而終,至今不到三年,在這三年內裴家上下不著鮮亮衣裳,子女不嫁不娶。
眼見著三年喪期要過,怪不得裴鈞同如此急切。
程朝雲道:「今年依然請圓清大師做法事,除此外,你父親盤算著帶你們回鄉祭祖。」她口中的「鄉」正是裴鈞同的故園,懷州。
裴鈞同年少喪父,又是裴家的旁支,他們孤兒寡母在懷州過的艱難,這才來寧州另謀生路。
他前半生顛沛流離,後半生走了運,竟將生意做得如火如荼,在寧州置了宅子,有了妻妾,消息傳回懷州後各路親戚蜂擁而至。
人一旦有了利,自然就圖起了名。
裴鈞同盡釋前嫌,一一安置了前來尋他的人,美名再傳回懷州,人人見他都要叫一句「大老爺」。
他表面寬容大度,程朝雲卻知道,他在背地裡罵這些人是打秋風的叫花子。
此次回鄉祭祖也不過是再讓那些人看看,他如今過得多麼好,同那些對他施以冷眼的人已是雲泥之別。
一是程朝雲,二是程朝雲的兒子,裴寂之。
程朝雲的貼身侍女梅落迎著裴寂之進屋,一邊掀起珠簾一邊道:「公子這些日子不曾陪著夫人用膳,她念叨了好幾回,如此一來夫人可要高興了。」
梅落雖深受程朝雲的器重,又年長裴寂之不少歲,卻從不敢妄稱是裴寂之的長輩。
一來是主僕有別,二來她認為裴寂之的心情深不可測,半分不像年輕人。
正伏案執筆的程朝雲聽見梅落的聲音,抬起頭才發覺是兒子來了。
她年輕時活潑俏麗,騎馬投壺無一不能,也正是因為此引得裴鈞同傾慕,兩家得以結百年之好。
與裴鈞同成親後第二年她生下裴寂之,前幾年倒還好,過了幾年和樂的日子。
後來裴鈞同納妾,養外室,諸多煩心事紛亂湧來,程朝雲的身子也愈發不好,這些年鮮少出門了,連底下小輩的晨昏定省也免了。
她後半生唯一的期盼就是裴寂之,至少在她死之前看得到裴寂之成親生子,讓她好承歡膝下,含飴弄孫。
程朝雲放下手中的筆,笑著對裴寂之道:「怎麼不差人知會一聲,我好叫廚房準備一些你愛吃的菜。」
她身形清瘦,面色如同渾濁的玉石,只從眉目間依稀看得出年輕時的風姿。
裴寂之上前攙扶著母親的手臂,道:「我想著有些日子未和母親一同用膳了。」母子二人說話間移至正廳,秋水軒的侍女進進出出,一一呈上各色菜式。
程朝雲禮佛念經,從不殺生、食肉,桌上也儘是些冬瓜鮓、蓮藕羹之類的東西。
裴寂之扶著程朝雲落座,梅落在一旁隨時侍候著。
不似裴鈞同在時,母子倆在一起也少了許多規矩,沒有那些「食不言寢不語」的規矩。
程朝雲疼惜兒子,不時地為裴寂之布菜。
她身子太弱,除了這些,也為他做不了什麼。
一見了兒子程朝雲的面色都紅潤了不少,身上的病氣也散去了一些。裴寂道:「母親明日還要去玄寧寺上香嗎?」
「自然。」
程朝雲每逢初一十五便要去玄寧寺上香,她與寺里的圓清大師是舊相識了,常常與圓清探討佛法。
三年前裴寂之的祖母謝世,亦是圓清大師做的法事。
裴寂之面上不動聲色,「祖母的忌辰將至,不知今年……」
他的祖母壽至六十而終,至今不到三年,在這三年內裴家上下不著鮮亮衣裳,子女不嫁不娶。
眼見著三年喪期要過,怪不得裴鈞同如此急切。
程朝雲道:「今年依然請圓清大師做法事,除此外,你父親盤算著帶你們回鄉祭祖。」她口中的「鄉」正是裴鈞同的故園,懷州。
裴鈞同年少喪父,又是裴家的旁支,他們孤兒寡母在懷州過的艱難,這才來寧州另謀生路。
他前半生顛沛流離,後半生走了運,竟將生意做得如火如荼,在寧州置了宅子,有了妻妾,消息傳回懷州後各路親戚蜂擁而至。
人一旦有了利,自然就圖起了名。
裴鈞同盡釋前嫌,一一安置了前來尋他的人,美名再傳回懷州,人人見他都要叫一句「大老爺」。
他表面寬容大度,程朝雲卻知道,他在背地裡罵這些人是打秋風的叫花子。
此次回鄉祭祖也不過是再讓那些人看看,他如今過得多麼好,同那些對他施以冷眼的人已是雲泥之別。